解放日报:顾村老镇蝶变,公建配套“拾遗补缺”
-
作者:解放日报 吴越
-
上传时间:2023.05.15
-
浏览次数:2736
-
分享:
记者再次来到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改造现场,感受种种变化。
记者从宝山区了解到,作为上海市第一轮“城中村”改造项目之一,顾村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改造迎来新进展:新建动迁安置房项目顾文苑主体结构、户内工作、外立面、景观、绿化已全部完成,1094户居民乔迁进程加快;多功能社区体育馆顾村体育馆正进行内部装修,预计今年下半年向公众开放;顾太路、教育路道路建设等一批公建配套项目持续推进……有着近700年历史的顾村老镇正加快蝶变。
2016年,顾村镇和大华集团签署《顾村老集镇“城中村”合作开发协议》,同时成立上海顾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老镇改造指挥部,拉开了顾村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整体改造的序幕。为留住老街记忆,“老顾村”刘振禄用半年时间画出了长3米多、宽近1米的水墨长卷《顾村老街荻泾河风情图》。
一晃7年过去,刘振禄今年90岁了。刘老欣喜地获悉,老街改造更新过程中,几处文保建筑都被保留了下来,“旧瓶”装“新酒”,将打造新的公共空间。最近,烂漫的春花和周边拔地而起的新建筑又勾起了刘老的创作欲。在他的介绍下,记者再次来到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改造现场,感受种种变化。
海派建筑风格的顾村中学新校区。 吴越 摄
动迁安置房“越住越欢喜”
上一次见到刘振禄还是在2021年底。那时他和家人刚搬入装修好的新居,记者去看望他,顺便恭喜他的画作被顾村文化中心收藏展示。
2021年,刘老和老伴展示《顾村老街荻泾河风情图》原稿。 吴越 摄
刘老一家曾居住在老集镇“城中村”区域内的私房,虽说人均居住面积不算小,但随着房屋逐渐老旧,恶劣天气时总是这里漏水、那里渗水。生活环境也让人无奈,道路拥挤导致人车常常“狭路相逢”,门口的小河沟也因各种生产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而散发异味。
“搬进新房子以后,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刘振禄说。老人一家目前居住的罗青湾新苑动迁安置房项目,2018年1月开工建设,2021年5月竣工,共有14幢安置房、802套住宅。小区房型正气,南北通透,公共区域绿化覆盖率高,有景观步道、小品。
刘老的新居位于6楼,阁楼是他的画室。 吴越 摄
更让老人欣喜的是,楼栋内装有电梯,给居住在6楼的老夫妻俩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方便。“这个房子,我们是越住越欢喜。条件好了,孙子孙女也经常带着下一代来看我们。”如今已经90岁的刘振禄依然精神奕奕、思路清爽,他说,只要天气好就会出门散步,“附近一两公里走走都没问题。”
记者还在小区里碰到了57岁的刘建华。他们一家曾是老街住户,4个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十多年。搬到新家的这一年多来,他也常常感慨“变化真大”。刘建华说,过去老街附近都是窄路,仅能容一辆车通行,每次有车交汇都是难题,让许多在远一点地方上班的居民“有车也不敢随便开”。但在新家他们不会再有这样的烦恼。小区除了路面停车场、地下停车场外,门口还有商业配套停车位,数量够多,停车标识也清晰明确。
日前,位于宝山顾村潘泾社区动迁安置房项目——顾文苑全部完工。 张海峰 摄
过去现在对比强烈
居民们感慨着家园新貌,老集镇“城中村”项目部工作人员也为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感怀着。顾村老集镇“城中村”项目总经理段劼向记者展示了电脑里的“宝贝”,那是他和同事从2016年起记录下的区域点滴变化,共有几百张照片。
曾经的顾村老集镇“城中村”。 段劼供图
时间轴切回2016年。当时,段劼和同事为了后期规划改造设计,走遍了区域内的角角落落。照片记录老集镇“城中村”原貌:小道密集而狭窄,岔路口多;沿途私房密而凌乱,有的房屋立面已经达到“危墙”状态;大大小小的工厂多而杂,门口多有堆物和垃圾;小河道泛着“绿光”,堤岸旁杂草丛生,让人无法靠近……
这些令人蹙眉的画面,眼下已不复存在。“潘泾路宝安公路交叉口东侧,潘泾两岸,现在已经建起了全新的学校、体育馆和滨河公园。”段劼说。
潘泾风貌今昔对比。
看完资料照片再到现场走一圈,对比感十分强烈。曾经聚集着几十家工厂作坊的地块,如今是九年一贯制的顾村科技园学校。校区内有4栋教学楼、2栋实验楼和1栋综合楼。学生户外运动场地包括300米环形跑道、5个篮球场地以及其他运动设施。去年,学校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。在周边购房的“新上海人”马宁宁的孩子目前还在读幼儿园,他说,“这所学校缓解了过去潘泾路以东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,让我们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。”
河道整治后,潘泾西侧为绿地,东侧为顾村科技园学校。 吴越 摄
与这所学校一“泾”之隔,曾有居民、农民共900户的地块,经过动迁改造和建设,眼下已成为区域内的地标景观带。靠近宝安公路的一侧是总用地面积达8925平方米的顾村体育馆。体育馆内部包括了游泳馆、羽毛球馆、乒乓和台球馆、瑜伽房、健身中心等场馆设施,不仅外立面时尚,沿河一侧的开放式阶梯走廊也美观大气。
颇有网红气质的大阶梯,将人们从体育馆引向开放绿地。 吴越 摄
与体育馆“无缝链接”的是一片长条形滨河景观绿地。绿地以沙浦路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块,南边绿地的绿化面积约15000平方米,目前已经竣工验收,北边绿地绿化面积约22000平方米,正在进行工程收尾工作。工作人员介绍,绿化植物中包括香樟、榉树、鼠尾草、南天竹及观赏性较强的樱花、绣球等,种类丰富。绿地中还有不少景观小品和人行步道。其中一条步道由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设而成,旁边还铺设了一条旱溪,平时是铺满石头的低洼小道,下雨天会涨水变成小溪,成为独特的“微景观”。
尊重历史,留住文脉
“城中村”改造工作之所以牵动人心,是因为这些区域因为各种原因在发展的过程中落后了、走样了,不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环境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。人民城市为人民,顾村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改造仍在进行中,回顾过去几年的成果、展望未来的行动,不难看出,区域始终聚焦高标准公建配套建设,着力打造崭新的现代社区。
现在的潘泾路。 吴越 摄
顾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徐靖告诉记者,老集镇“城中村”区域在公建配套方面“历史欠账”较多,因此在1380亩改造范围内,需要同步配建的公建配套多达30余个,将近2/3的土地用于市政公建配套的“拾遗补缺”。其中包括,新建6所教育设施、2个体育馆、4项社区配套,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,新建道路11条,新建桥梁7座。
“改造模式上,采用合作开发、政企联动的模式。政府侧重于土地整理、企业侧重于项目管理,都能较好地发挥经验和优势。到2025年,计划基本实现老集镇‘城中村’改造的主体建设完成。”徐靖说。
顾村中学新校区操场。 吴越 摄
在电台路东侧、教育路西侧、顾北路南侧,记者看到了已处于各项验收工作阶段的顾村中学新校区。顾村中学建校已有56年,随着时代的发展,原有教学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使用要求,为此项目结合原顾村中学以及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改造情况,采用以拆除重建为主要内容的改扩建方案。2021年3月项目开工,到今年9月1日,这座兼具文化感和现代感、设施完备的校园将正式迎来师生员工。
老街的文保建筑将被保留,成为社区公共空间。 受访者供图
顾村中学内保留了一棵百年瓜子黄杨。这是对历史的尊重。这份尊重,也在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改造过程中延续。段劼说,区域内的一条新建道路被命名为“俭丰厂路”,是为了纪念顾村老街上的俭丰织染厂旧址。资料记载,该厂创建于1938年,1943年迁至顾村镇。上世纪60年代改称上海色织十二厂,2002年整体合并给上海达新染织总厂。因该厂旧址整体建筑保存比较完整,对研究宝山及顾村近现代工业建筑有一定的价值,于2017年被确立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。
未来的荻泾边,还将建起配套综合体“顾村新天地”。 吴越 摄
老集镇“城中村”改造过程中,包括俭丰厂在内的几处文保建筑都被保留了下来,未来将成为串联起整个街区公共空间的新亮点。听说俭丰织染厂有望“变身”成为社区商业配套综合体“顾村新天地”,荻泾河沿岸还将打造平行于滨水绿地的带形视觉长廊,刘振禄很高兴。“要准备画一幅新的荻泾河风情图了。”老人说。
文章转载自《解放日报》